新闻资讯

物联网+农业,探索农业新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让农业现代化发展搭上“互联网+”的信息化快车?江宁作出了有力探索。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科技的投入及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发展正加速融合,该区农业已被打上“互联网”烙印。

  物联网技术冲击传统种植模式

  步入台创园温室大棚,6万多平方米的无土栽培区域里,植物的生长几乎不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生长周期比常规栽培缩短约10%。“由于精确化种植以及全程电脑操控,产量比常规栽培提高20%以上。”台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样一个高产出的农业生产区域,日常管理的员工却不到10人,物联网技术是秘密“武器”。

  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他负责人工调整各个馆内的温湿度,几个场馆跑一圈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调节幅度仅依靠个人经验,无法定量。“运用物联网技术后,通过传感和监控,可以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小环境,我们只需点击鼠标甚至触摸手机,就可以调控各项生长参数。”

  “物联网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是农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推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农业智能化浪潮,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信息技术,将感知、传输、处理、控制融为一体,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增强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

  农产品安全追溯步入e时代

  打开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平台,各蔬菜生产基地每天上市的蔬菜样本检测情况映入眼帘:3月17日下午2:23,南京靓绿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检测的芹菜样本合格,同意上市;3月17日上午9:47,谷里街道质量安全检测室检测的大葱样本合格,同意上市……

  “农产品质量‘一网打尽’,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各基地的蔬菜检测情况,全程跟踪农产品安全,对不合格的蔬菜采取延期上市、销毁、处罚等措施,坚决杜绝流向市场,切实把好蔬菜上市前的田头关。”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田头和街道都配备了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及场所,对辖区内的蔬菜基地进行快速抽检,并运用互联网将实时检测数据上传至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平台,与市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实现联网,织密一张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网。

  不仅如此,江宁区还创新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部分走出去的果蔬还贴上了“身份证”。从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园卖出的每一样蔬果都贴有条形码,只要扫一扫,就能追溯到产品的生产班组、时间、流程,使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都能轻松溯源。

  运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安全e时代”,也成了江宁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一个“卖点”。秣陵杏花村“开心农场”安装了摄像头,将互联网思维“嫁接”到农业生产中,认养地的农场主只要下载APP软件,就可以在手机上实时观察菜的长势和施肥、施药情况,吃到放心、安全、绿色、天然的时蔬瓜果。

  网店拉长农产品销售链

  互联网有一句流行语: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眼下,横溪绿桥合作社“南京苏田土特产”淘宝网店就站在了这道风口上,网店刚刚上线,2名网络接待员就已忙不过来了。工作人员王超直呼“没想到”,这段时间连续补货还不够卖,“搭上了网络顺风车,土特产也能飞起来。”他笑着说,虽然这几年苏田土特产在江宁地区名声响亮,但一直没有走出去。最近,随着国家倡导农产品“触网”,合作社敏锐地意识到用新的互联网模式来营销土特产将成为一种趋势,于是他们立即开始谋划开网店,上网销售农产品。

  “随着网络销售业绩的逐渐上升,江宁农产品销售的春天就要来了。”区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他们将继续充分借助政策“东风”,在区供销总社打造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街道基层供销社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在社区帮助为农服务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网店,“三级联动”把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放在“淘宝·特色中国·江宁频道”上,抱团闯网络,延长农产品销售链。

  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进行“深度融合”的关键。为此,江宁区还将鼓励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积极开拓市场,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开展营销,促进地产农产品销售,积极鼓励农产品生鲜“O2O”农产品配送销售,力争今年网上营销额达5600万元。